神烟阁
登录注册
夜间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

趣说历史名人 第38章吴起杀妻求将:复杂人生背后的军事与政治之路

    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,战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、波谲云诡的篇章之一。这个时代,群雄逐鹿,诸侯争霸,思想碰撞出璀璨火花,各路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,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而在这星光熠熠的战国群星中,有一颗星,光芒耀眼却又带着刺目的血色,他就是吴起——一个让后世无数人既惊叹其才能,又诟病其品行的矛盾综合体。

    有人说他是军事天才,排兵布阵、训练军队的本事冠绝一时,所著的《吴子兵法》更是与《孙子兵法》并肩,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;也有人说他是冷血狂魔,杀妻求将、母丧不归的行为,突破了人伦道德的底线,让人不寒而栗。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,却实实在在地汇聚在同一个人身上。吴起的一生,就像一幅色彩浓烈的画卷,既有金戈铁马的壮丽,又有人性黑暗的阴霾;既有壮志凌云的豪情,又有不择手段的狠辣。

    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,试图探寻吴起的人生轨迹时,会发现他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更加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。那些在史书中短短几行文字记载的事件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挣扎与抉择?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,又是如何在军事与政治的漩涡中起起落落?让我们一同走进吴起复杂而又传奇的人生,去揭开那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
    一、家道中落的“逆袭少年“

    卫国左氏城的夏夜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,十七岁的吴起趴在自家阁楼的窗台上,望着远处闪烁的灯火发呆。蝉鸣像煮沸的鼎沸之声,聒噪地钻进他的耳朵。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求见卫国大夫失败了,那些用母亲陪嫁首饰换来的拜帖,最终都成了守门人嘲讽的笑柄。手中的竹简被攥出深深的褶皱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治国方略,此刻却比废纸还不如。

    “少爷,该吃药了。“老仆人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吴起回头,看见母亲正坐在病榻上,苍白的脸上强挤出一丝微笑。自从父亲经商失败去世后,这个曾经富足的家庭就像一艘破船,在风雨中摇摇欲坠。母亲的药罐日夜不熄,家中值钱的物件早已典卖一空,如今连屋顶的青瓦都缺了几块,每逢雨天便滴滴答答漏个不停。吴起握紧拳头,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,让母亲过上好日子。
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吴起揣着变卖最后几亩田产换来的钱,再次来到大夫府邸。这次他学聪明了,提前打听到大夫喜欢齐国的青铜器,特意托人从临淄买来一尊精美的青铜鼎。那鼎上的错金银纹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吴起小心翼翼地捧着,仿佛捧着全家人的希望。然而当他踏进大夫家的院子时,却听见门客们的窃窃私语:“就他那穷酸样,还想当官?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!“

    愤怒瞬间冲昏了吴起的头脑,他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,耳边嗡嗡作响。案几上的青铜酒樽突然在手中发烫,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抄起,狠狠砸向那个说话的门客。“砰“的一声闷响,酒樽的尖锐边缘划破了对方的喉咙,鲜血像喷泉般喷涌而出,溅在大夫收藏的《诗经》竹简上,洇开一朵朵狰狞的红花。

    院子里顿时乱作一团,尖叫声、喝骂声此起彼伏。吴起握着染血的酒樽,看着满地鲜血,突然清醒过来。他知道,自己再也回不去了。转身狂奔时,他听见大夫的怒吼:“抓住这个逆贼!“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但他顾不上回头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逃,必须逃!

    逃亡的路上,吴起在一个破庙里稍作歇息。月光从残破的窗棂洒进来,照在他疲惫的脸上。突然,角落里传来一阵咳嗽声,吓了他一跳。定睛一看,原来是个白发苍苍的算命先生,正用浑浊的眼睛打量着他。“年轻人,你这面相虽有将相之姿,却带着一股煞气,日后怕是要...“老人的话还没说完,吴起已经丢下几枚铜钱,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夜色中。他不愿听那些不吉利的预言,此刻他满脑子想的,都是如何在这乱世中活下去,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
    夜风吹过,卷起地上的落叶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吴起的身影渐渐融入黑暗,仿佛预示着他即将开启的,是一段充满荆棘与挑战的人生旅程。而这一夜发生的事,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为他日后充满争议的人生埋下了伏笔。

    二、“离经叛道“的求学之路

    鲁国曲阜的儒家学宫,晨钟撞碎薄雾时,吴起总比所有人更早出现在课堂。他那身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在锦衣玉食的同窗间格外扎眼,连束发的麻绳都打着褪色的结。每当曾申老师展开《孝经》竹简,吴起就会不自觉地攥紧拳头,指节在案几上敲出轻响,引得周围人频频侧目。

    这天课堂上,曾申突然将竹简重重拍在讲台上:“吴起,你来谈谈对''''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''''的理解。“少年应声而起,腰间悬挂的旧玉佩随着动作轻晃——那是离家时母亲偷偷塞进他行囊的。“学生以为,若为了尽孝而放弃治国平天下的抱负,才是最大的不孝!“话音未落,竹简与砚台便如雨点般砸来,前排同窗跳着脚骂道:“不忠不孝之徒,也配谈治国?“吴起站在飞溅的墨汁中纹丝不动,唯有眼中跳动的火苗,比烛火更灼人。

    深夜的油灯将吴起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,恍若一头困兽。他反复摩挲着竹简上“孝悌“二字,窗外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声里,突然混入母亲临终前的咳嗽。自从离家后,他只托人带过一次口信,说自己一切安好。此刻泪水滴在竹简上,晕开一片墨痕,他慌忙用袖口去擦,却将字迹抹得愈发模糊。

    三日后的学术辩论场上,吴起正引经据典驳斥对手,忽然有同窗面色惨白地挤到他身边:“你母亲...去了。“吴起手中的竹简“啪嗒“坠地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血腥味在口中蔓延的瞬间,他弯腰捡起竹简,声音竟比往常更沉稳:“我方才说到,礼之用,和为贵...“这场辩论最终以吴起完胜告终,可没人注意到,他攥着竹简的手指,已被扎出细密的血珠。

    当晚,学宫的孔子像前,吴起对着虚空重重叩首。额头撞在青砖上的闷响惊飞了梁间夜枭,他却浑然不觉:“母亲,待孩儿功成名就,定当风光葬您。“而此时的卫国,老仆正跪在荒草丛生的坟前,将吴起托人带来的帛书焚化,纸钱灰烬被风卷着,飘向鲁国的方向。

    曾申得知此事时,正在给新入学的弟子讲解“慎终追远“。他气得浑身发抖,当即命人在学宫前架起柴堆。当吴起的学籍文书在烈焰中蜷曲成灰,老先生拄着拐杖怒斥:“你连母亲去世都不奔丧,何以为人?何以为儒?“围观的弟子们群情激愤,唯有吴起盯着跳动的火苗,突然大笑起来。笑声惊散了树梢的寒鸦,他弯腰捡起半截未燃尽的竹简,对着曾申长揖到地:“既然儒家不要我,那我就去做兵家!“转身离去时,残卷上“仁义“二字的焦痕,恰似他烙在命运里的印记。

    三、“震惊鲁国“的求将之路

    齐国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时,鲁穆公正在后花园赏菊。花瓣纷纷扬扬落在棋盘上,他却无心下棋,眉头紧锁。满朝文武,竟无一人敢挂帅出征。

    “启禀国君,吴起可担此重任。“一个大臣的声音打破了沉默。鲁穆公手中的棋子“啪嗒“一声掉在棋盘上:“吴起?他妻子可是齐国人,能信得过吗?“

    当晚,吴起坐在家中的庭院里,望着天上的明月。妻子端来一碗羹汤,温柔地说:“听说齐国来了,你...“话没说完,吴起突然抓住她的手腕:“你说,我该怎么办?“妻子愣住了,她从丈夫的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疯狂。

    深夜,吴起独自坐在书房,案头摆着鲁穆公派人送来的密信。信中委婉地表达了对他的疑虑。油灯突然闪烁,吴起的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宝剑上。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黑暗时,吴起捧着一个木盒走进了王宫。

    战场上,吴起的战术堪称诡异。他让老弱病残在城墙上插满旌旗,装作兵力雄厚;精锐部队却埋伏在山谷中。齐军主将看着城墙上的“鲁“字大旗,冷笑一声:“鲁国人果然胆小。“然而当齐军进入山谷时,突然响起的战鼓声让他们瞬间陷入混乱。

    战后,当鲁穆公要重赏吴起时,他却婉拒了:“臣只求能继续为鲁国效力。“然而背地里,关于他杀妻求将的传言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。

    四、魏国“打工“的高光时刻

    魏文侯第一次召见吴起时,特意让下人在议事厅摆了一桌粗茶淡饭。他想看看,这个声名狼藉的人到底是怎样的。吴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走进来,看到饭菜眼睛一亮:“好久没吃到这么香的饭了!“

    在魏国的日子里,吴起把“与士兵同甘共苦“做到了极致。有个士兵得了疽疮,吴起二话不说就蹲下身为他吸脓。士兵的母亲听说后,放声大哭:“当年孩子他爹也是吴将军吸的脓,后来打仗就不要命地往前冲,战死了...“

    魏武卒的训练场上,每天都能看到吴起的身影。他亲自示范如何穿戴沉重的铠甲,如何使用强弩。有个叫赵大的士兵,因为力气小总是拉不开弩,吴起就天天陪着他练习。三个月后,赵大终于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弩,激动得抱着吴起大哭。

    有一次,魏军与秦军对峙。吴起下令:“明日开战,先登城者,赏千金!“第二天,一个士兵不等命令就冲了上去,虽然战死,但成功打开了城门。战后,吴起不仅厚葬了这个士兵,还亲自登门慰问他的家人。从此,魏军将士无不以死效命。

    五、职场“宫斗“被迫跳槽

    公叔痤第一次见到吴起时,就感到一阵寒意。这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男人,眼神里透着让他害怕的光芒。他知道,自己必须想办法除掉这个威胁。

    他的第一步,是让自己的妻子——魏国公主出马。公主在宴席上故意刁难公叔痤,摔盘子砸碗,把好好的宴会搞得一团糟。吴起坐在一旁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公叔痤看在眼里,心中暗喜。

    果然,当魏武侯提出将公主下嫁时,吴起婉拒了。武侯心中生疑,渐渐疏远了他。吴起意识到情况不妙,开始暗中准备离开。临走前,他最后一次巡视西河郡。百姓们听说他要走,纷纷前来送别,哭声震天。

    六、楚国“大改革家“的辉煌与悲剧

    楚悼王在郢都郊外迎接吴起时,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。吴起看着楚国军队懒散的样子,眉头皱成了一个疙瘩。当晚,他就向楚悼王递交了厚厚的改革方案。

    改革的第一刀,就砍向了那些尸位素餐的贵族。吴起下令收回他们的世袭封地,削减俸禄。有个老贵族拿着先王的赏赐诏书来找他理论,吴起冷笑一声:“先王的诏书?那你去找先王说吧!“

    为了推行改革,吴起在郢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宣布:“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十金!“百姓们都觉得他在开玩笑,没人敢动。直到有个壮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搬了木头,真的拿到了赏金。从此,吴起说话算数的名声传遍了楚国。

    然而,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那些被削去封地的贵族们,暗中结成了联盟。他们在楚悼王耳边不断说吴起的坏话,楚悼王却不为所动:“没有吴起,楚国就要亡了!“

    楚悼王去世的那天,吴起正在视察新军训练。当他赶到王宫时,发现已经被贵族们的私兵包围。他跑到楚悼王的灵堂,趴在尸体上大喊:“你们敢射王尸!“乱箭如雨下,吴起和楚悼王的尸体一起被射成了刺猬。

    七、争议不断的历史评价

   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翻开史书,依然能感受到吴起这个人物的复杂性。有人说他是军事天才,《吴子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并称;有人骂他是冷血屠夫,杀妻弃母的行为令人发指。

    在军事博物馆里,魏武卒的复原模型依然威风凛凛。讲解员会告诉你,这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化军队,而它的创造者,就是那个充满争议的吴起。

    历史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性的多面。吴起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,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思考:为了理想,是否可以不择手段?在道德与功业之间,该如何抉择?或许,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。

上一章返回目录页下一章单击键盘左右键可以上下翻页
广告位 Banner

随机小说: